“罢黜百家”是董仲舒的主意?藏在正统背后的权力算计
在西安的碑林,站在东汉《汉石经》残片前,用手指滑过那刻得方方正正的“仁义礼智信”——解说牌下面写着“此为官方校订儒家经文的标准版本”。那一刻我才突然反应过来:我们从小到大背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好像把功劳全给了董仲舒了,可这块碑是刻在东汉的,是两百年后官方
在西安的碑林,站在东汉《汉石经》残片前,用手指滑过那刻得方方正正的“仁义礼智信”——解说牌下面写着“此为官方校订儒家经文的标准版本”。那一刻我才突然反应过来:我们从小到大背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好像把功劳全给了董仲舒了,可这块碑是刻在东汉的,是两百年后官方
儒家原始思想中的 “孝悌” 伦理,本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道德规范,却被统治阶层巧妙转化为 “忠君” 的政治准则。董仲舒提出 “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”,将家庭中的尊卑秩序延伸至国家政治结构,使 “忠” 与 “孝” 形成逻辑闭环 —— 臣民对君主的忠诚,如
绍兴上虞是出过不少文化传奇与历史名人的。东汉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,其事有《曹娥碑》传史;东晋时期,又诞生了“梁祝”的千古传说,祝英台的形象流芳后世。还有两位高士,一为东晋谢安,因淝水之战名垂青史;二为东汉王充,公认为史上杰出的思想家。记得多年前曾拜读他的《论衡
中华文明多元一体,源远流长,生生不息,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,是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一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“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”“天下大同”的理念,把大一统视为“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义”。本期,我们邀请学者就此展开讨论。
《礼记》曰:“君子之道,淡而不厌、简而文、温而理。”真正的君子,在于素淡而平易近人、简单却文采斐然、温和却有条有理,修身就是一个修炼身心,涵养气质的过程。
你或许没完整读过《春秋繁露》,但一定听过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——这句刻进中国历史基因的话,背后站着一个改变时代的男人:西汉董仲舒。他不是沙场挥戈的将军,不是权倾朝野的宰相,却凭一套“思想方案”,让儒家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,成了此后两千年封建王朝的“官方指导思
秦始皇与汉武帝,一位统一了疆域与制度,另一位统一了思想与文化,两者共同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大一统王朝的基石。
邯郸人赵武灵王是战国最具魄力的君王之一,却因晚年决策失误落得悲惨结局。这位赵国国君年轻时眼光毒辣,看到胡人骑兵比中原战车灵活,力排众议推行 “胡服骑射”—— 让士兵穿短衣长裤、学骑马射箭,还亲自穿胡服上朝。大臣们骂他 “背弃祖宗礼法”,他怼回去:“礼法是为了方